编者按: 最近十几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充斥荧屏,或称演义,
或为戏说,或谓纪实,或称正剧,影响都较大。最近播出的大型历史
连续剧《太平天国》再次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并激起人们了解太平
天国历史真象的浓厚兴趣。有鉴于此,本刊特邀近代史专家戴逸、苏
双碧、何瑜和电视剧《太平天国》的编导张笑天等四位先生举行了座
谈,他们就太平天国的历史真实与电视剧《太平天国》的艺术虚构等
问题各抒己见。现将这次座谈的内容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及其在《太平天国》中的反映
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电视剧《太平天国》历史顾问):
新中国成立以来,太平天国史曾经是历史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很突
出,著作几百部,文章数万篇,全国性与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也举办
过多次。在80年代,全国各省市共成立了七个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可
见研究队伍之庞大。在研究中,史学工作者挖掘和整理了许多原始资
料,考证和弄清了许多历史事实,深入讨论和评价了许多重大事件与
历史人物。应该说,半个世纪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成绩十分巨大。
苏双碧(《求是》杂志社高级编辑、原副总编):太平天国革命
虽然是一场农民革命,但它发生在近代中国,离现实很近,因此,学
术界对它的评价难免受到政治气候的影响,前后波动起伏比较大。譬
如,50年代讲阶级斗争,对农民战争只有赞扬,没有批评;十年动乱
中,洪秀全更被说成是法家的代表、反儒的英雄,被无限拔高。十年
动乱结束后,历史科学也进行了拨乱反正,“百家争鸣”的学风得到
贯彻,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和讨论开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不同意见
的学术争鸣也比较多。最近几年又出现一种新的研究动向,即全盘否
定太平天国革命,认为太平天国革命是开历史的倒车,而曾国藩镇压
太平天国反而有功等等。持这种意见的人虽少,但它却从一个极端走
向了另一极端。
何瑜(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电视剧《太平天国》历史顾问):
在历时14年、遍及18省的战斗中,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确实为历史提供
了许多新的东西,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它提出的《天朝
田亩制度》代表了广大农民阶级的利益,它提出的《资政新篇》代表
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不是谁想抹煞就抹煞得了的。当然,我们
在充分肯定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和进步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农民毕
竟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在取得一定的胜利之后,就暴露出自
己的弱点,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不能正确处理内部矛盾、不能长
期保持团结精神和纯朴作风等等。正是因为有这些难以克服的弱点,
最后才导致失败的结局,这是令人惋惜的。
苏:电视剧《太平天国》是在学术界对太平天国革命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的情况下完成的,看来剧作者对学术界的不同观点还是有所
了解的,在创作中又渗透了自己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从历史的角度
看,这部电视剧对不同学术观点的处理是慎重的,基本反映了太平天
国历史的真实面貌,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好的历史正剧。
戴:历史学家之间对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存在分歧意见,
这是很正常的。很多意见一下子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必须通过深入研
究和长期讨论才能逐渐加以解决。电视剧碰到这种情形,当然不可能
把不同的观点都包容进去,而只能择一而从。我以为,只要能够言之
成理、持之有故就可以。例如:太平军北伐,很多专家认为太平军应
该全军北上,攻打北京,击破清朝的巢穴,只派二万人北伐是战略错
误。但还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太平天国打下南京之后,并无全军北上
的实力和可能。当时,太平天国人数虽不少,但很多是家属,老弱妇
孺较多,还有新入伍的群众,需要有编组训练的时间,不可能抽调大
批兵力北伐。当然,对北伐评价的分歧纯属学术问题,见仁见智,可
以各抒己见,长期讨论。而电视剧《太平天国》的编剧和导演也完全
有权利根据自己对历史的认识选择其中的一说。现在观众看到的这个
版本采用了北伐是战略失误的观点,有关太平军北伐的戏也是在这种
基调下组织拍摄的。只要观众接受它,就是成功的。
张笑天(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电视剧《太平天国》编导):从
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是在史料未充分发掘之前,
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史料的局限,二是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史料也可
能产生不同的认识。史学界对李秀成、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历来
褒贬不一,恐怕就有这两方面的原因。我在编写《太平天国》这部剧
本时,不想为任何一派观点作图解,更不可能为所有的观点作图解。
艺术创作的内在要求促使我深入到太平天国英雄们的心灵中去,把他
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他们寻常化、人性化、感
情化、个性化。这样就打破了简单肯定或否定的模式,从而使太平天
国的英雄人物一个个血肉丰满、能爱能憎、生动鲜活,让人们看了之
后还能久久回味,余韵未歇。
戴:从总体上看,电视剧《太平天国》基本遵循了太平天国的历
史发展脉络。它先是描写了会众营救冯云山、团营与金田起义、永安
封王建制等历史事件,接着向观众展示出太平军攻桂林、围长沙、克
武昌、破金陵等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然后刻画了建都天京、北伐西
征、攻破江北、江南大营等重大历史事件,接下来又用浓墨重彩描绘
了杨秀清杖责天王、逼封万岁、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等历史悲剧,
继之刻画了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常、再克杭州、围攻上海以
及庐州失守、天京被围、洪秀全病逝、天京失陷等历史场面。由此,
凡属太平天国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剧中刻画虽详略不一,但几乎全
部演示给了观众。其中虽穿插有很多虚构的情节,但大部分虚构与历
史的真实并不矛盾,反而增加了许多艺术的感染力。如陈玉成与曾晚
妹、天长金、胡玉蓉三位女性的一组戏,就虚构得有情有趣,生动感
人。但有些虚构明显露出“戏说”的成分,使正剧不“正”。如在太
平军北伐失败的一场戏中,编导插进洪宣娇与其牌刀手江元拔毅然北
上救援、劫囚、欲殉情而不得等一大段曲折离奇的情节,就是明显的
“戏说”,既无助于树立太平天国人物的英雄形象,又严重损害了历
史的真实性,使观众不容易接受。
苏:虽说电视剧是艺术而不是历史,但作为历史剧,人们还是希
望它能把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结合得更好一些。应当说,电视剧
《太平天国》对二者的结合还是比较好的。但历史与艺术毕竟有差别,
这正如郭沫若所说,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而史剧创作是“失事
求似”;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而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
神”。既然如此,艺术家就可以在不违背大的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充
分发挥艺术创作的手段。电视剧《太平天国》塑造的一大批妇女形象
就很耐人寻味。从历史上看,这些妇女形象有的并无其人,有的事迹
不详,唯苏三娘确是一名战将,但她的事迹也只记载到与罗大纲去攻
镇江和守镇江时,此后再无下文。过去的史籍虽然没有留下太平天国
英雄女性的名字和事迹,但对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某些活动还是留下了
蛛丝蚂迹。如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允许妇女当兵打仗,还设置了
女丞相、女检点、女指挥等文武官职,一些到过天京的外国人也见到
了“妇女随便游行,或乘马通衢大道”的情形。有这样一个历史大前
提,《太平天国》的剧作者自然可以塑造出一群生动活泼的女性。这
里的问题不在于能不能、应该不应该塑造,而在于如何塑造。归结到
一点,就是艺术加工应该做到“发展”历史的精神,而不是随便“戏
说”历史。
何:我补充一点。太平天国的典章制度、宗教文化、社会风俗、
礼仪称谓等,具有十分丰富又十分复杂的内容,其中有许多地方还有
待于史家进一步挖掘、整理和研究。电视剧《太平天国》对太平天国
的军制、旗帜、冠服、宫室、科举、礼仪、称谓以及仪仗舆马、登闻
鼓制等均作了程度不同的反映,其中对天国的冠服、旗帜、军制等方
面表现得最丰富,也最准确。譬如,剧中出现的天国旗帜,既再现了
战场上太平军“黄旗遍野”,克城时“无数黄旗分门站立”的壮观场
面,也表现了军中掌旗手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天国旗帜色彩鲜明、尊卑
有别的特点。而对于太平天国的冠服、朝靴、号衣等服饰更是按照史
料记载复制,加上真景拍摄,确实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真实感觉。但
在这方面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礼仪称谓上,太平军内对
上和对尊的礼节主要是长跪,而视俗之打拱、作揖、叩头等为妖礼,
而在剧中,却不分朝内朝外、男女老幼,多次出现拱手、揖拜、叩头
等镜头,结果与清方礼节完全一样,表现不出太平天国独特的礼仪特
点。
张:无论是写历史小说,还是编历史剧本,我始终是把《太平天
国》当成一部历史正剧来创作的。我认为,正剧的重要标志是不伪造
历史、不曲解历史。但也正如几位专家所说,正剧也可以在作家掌握
到的史料和史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艺术创作,只要
能尽量保持和再现历史的真实精神,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就无可厚
非。就电视剧《太平天国》而言,太平天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及
其发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重要的战役、典章制
度、礼仪以及人物的语言、服饰、风俗等,基本上都遵循了历史的真
实。但即使是历史正剧,也不应该排斥艺术的虚构。如果说真实是历
史研究的生命线,那么虚构则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线。否则,人们去查
阅史书就是了,何必再去看历史小说、历史剧等艺术作品呢?
苏:电视剧《太平天国》在刻画正面人物方面,洪秀全、陈玉成、
石达开是精心刻画的,而在反面人物方面,对曾国藩、左宗棠等的描
写也用了力。总的来说,对太平天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塑造还是比较
成功的,个别的地方尚有商榷的余地。譬如,对杨秀清和陈玉成这两
个人物的塑造,在某些方面还可以打磨得更完美些。先说杨秀清。在
太平天国革命中,从组织起义到进军金陵直至天京事变之前,起主要
作用的是杨秀清。电视剧为了塑造和突出洪秀全的形象,把实际指挥
作战的杨秀清的业绩移到洪秀全身上。这样处理的好处是突出了洪秀
全,使天王成了名实相符的天王,但缺点是和历史事实出入较大,也
使杨秀清后来的“居功自傲”失去了资本,为观众理解和接受杨秀清
制造了障碍。再说陈玉成。陈玉成在电视剧中被塑造成性格完美的第
一号英雄。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是太平天国后期的第一号大将,
但在实际作战中,应是与李秀成齐名。李秀成活动面积大,加上在苏、
杭活动时间长,在中外都有很大影响。天京变乱之后,李秀成为争取
石达开回朝辅政,犯颜直谏,要求洪秀全严整朝纲,减轻粮税,重用
翼王,不用安王、福王等。李秀成的直谏激怒了洪秀全,被革职,但
却取得朝中文武大臣的支持。电视剧把这些内容移到了陈玉成名下。
再加上陈玉成一位部下曾说过英王“生平有三样好处:第一爱读书人,
第二爱百姓,第三不好色”,电视剧把这段话也移到洪秀全名下,作
为洪秀全对陈玉成的评价。这样处理当然对塑造陈玉成的形象起了重
要的作用,但却淡化了对李秀成的描写。
戴:《太平天国》在刻画反面人物方面,力求客观,减少了简单
化、脸谱化。就剧中的曾国藩而言,主要是揭露他镇压太平天国的罪
行,但有几场戏是作者精心加进去的,属于艺术虚构,是褒是贬很难
说。譬如,三河战役后,湘军悍将李续宾以及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等
被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击毙。电视剧在这里虚构了一场戏,即陈
玉成给曾国藩去信,表示要亲自把李续宾、曾国华等三人的尸体交给
清军,而曾国藩也表示可以约个地方和陈玉成接触,但部将坚决反对,
怕陈玉成出尔反尔,有危险。此时,剧中的曾国藩说了一段颇具气魄
的话,大意是:部将为国捐躯,我怎能不去,如果我不去,就表明我
没胆量;即使陈玉成杀了我,也算我为朝廷尽忠。等到曾、陈见面时,
又是一番唇枪舌剑,陈玉成指责清廷腐败,苛政猛于虎,是官逼民才
反的;曾国藩则搬出孔孟之道,指责陈玉成不该造反,诱劝他们放下
武器。这场戏纯属虚构,原型可能取自李秀成攻克杭州、清将王有龄
自杀之后,李秀成送其棺木,归还朝服,并点派王有龄亲兵五百人,
费银三千两,送其归乡。但这是李秀成所为,并非陈玉成所为。这样
虚构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看,也许有它的合理性,但从艺术效果和历史
真实的角度看,观众会产生疑问,这是美化陈玉成呢?还是美化曾国
藩?
何:在人物刻画上,《太平天国》中的主要男角除小曾宪是完全
虚构的人物之外,其余历史上还都有其人。而剧中塑造的十个女性形
象(洪宣娇、曾晚妹、天长金、胡玉蓉、石益阳、谢满妹、傅善祥、
程岭南、韦玉娟、苏三娘),除苏三娘、傅善祥、谢满妹历史上确有
其人及洪宣娇实为杨秀清妹杨云娇之外,其余均属虚构。从艺术的角
度看,这十位女性都刻画得相当成功,每个人都美丽善良,有情有义,
但又天生芳菲,性格各异,结局命运也全然不同。但从实际的效果及
编导的意图看,过多过赘的女人戏,不仅冲淡了金戈铁马、沙场鏖战
等精彩画面,而且有的虚构确属败笔,如洪秀全逼奸苏三娘的一场戏,
就过分丑化了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形象。
张:在《太平天国》的人物塑造中,我主要虚构了这样几个类型:
一是底层人物。于史有征的大人物不好虚构,然而底层人物就较易虚
构,因为任何史书都不会为所有的人作传。剧中的曾晚妹、曾宪就是
我虚构的小人物。前者被塑造成陈玉成两小无猜的恋人,又是由女扮
男妆开始,中间几经曲折,曾晚妹甚至为陈玉成当不当驸马的事情几
乎殉情,直至在陈玉成英勇就义时,她还赶赴刑场与他举行刑场婚礼。
这当中,陈玉成这个人物是真实的,而曾晚妹则代表了千千万万的童
子军、女营战士,她身上聚合了太平天国女性的执着、热烈、悲壮的
人生色彩。这种虚构不但有故事性,而且使历史真实有所强化、有所
升华,使历史人物情绪化、个性化、人性化。二是重要人物的某些细
节。剧中的洪秀全、杨秀清也好,石达开、韦昌辉也罢,都被设置在
理性与感情的矛盾冲突中间,战争、军事与伦理道德互为映衬,互为
补充,虚实并举,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人物完美,虚是为实服务的。三
是女性群体。太平天国是中国农民战争中首次提出并实施妇女解放的,
写好女性形象便显得尤为重要。剧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和气力来丰满、
补充和完备天国女性群体的英烈、纯真形象。有人认为多写女性可能
是出于调剂“和尚戏”的需要,其实这是误解。剧中的女性不是可有
可无的佐料,更不是某些人猜想的“卖点”,而是描绘太平天国群像
的需要,也是丰富作品色彩的需要,更是结构的需要。譬如,剧中虚
构的石益阳前期是石达开的爱女,尽可以言语无忌又顺理成章地带出
石达开的内心世界,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后来她与李秀成有了异乎
寻常的关系,于是这位后来写了“自述”被后人争论不休的人物的隐
忧与心路历程,也通过石益阳牵出并展现在观众面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