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05, 2007

行孝以敬

行孝以敬
版头: 言论
作者: 王永炳
出版物: 联合早报 03/12/2007
页: 11
字数: 1716


 由于社会急剧变迁,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过去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结构已瓦解,连当时总理李光耀的恳切呼吁"我们绝不能让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1982年),也似乎维持为艰了。
现代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夫妻为双薪而工作忙,一切家务事交给女佣处理,对子女的管教不但无暇顾及,连子女的日常生活规范以及对长辈的基本礼貌也无从及时教导与操练。孝道对于子孙辈来说是个 很不清楚的概念。
现代医疗医药的先进与发达,使急速老化的新加坡人的寿命也获得延长,这本是好事一桩。但受到以上所提客观环境因素的局限,行孝的主观努力与愿望实不易实现,长寿反而成为有些老人家的怨叹!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以来,家庭伦理孝道成为报章的热门话题的缘由了 。
小康社会行孝并不难
孟子曾指出五种不孝行为:好吃懒做,不顾父母的奉养;好赌酗酒,影响父母的生活;爱钱如命,偏信妻子,忽视父母的存在;纵情声色犬马,给父母带来羞辱;好勇斗狠,危害父母的安全。
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多样,除了对这五种不孝行为照单全收外,还更变本加厉:如巧取豪夺父母资产;声色俱厉辱骂父母如寇仇;遗弃父母如草芥等。
这些孝道问题实在不能等闲视之,因为这将造成陈陈相因的恶性循环,不但直接破坏家庭间的亲情关系,也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构建。惟有积极地面对问题并寻出有益的应对方案,才是上策。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范型。但古今社会不同,孝道的内容形式均大有变革,过去对于人子行孝规定了许多责任与繁琐仪式。
如《礼记》记载的父子不能同席,在父亲面前,"寒不敢袭,痒不敢骚","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 而不趋"……
还有使子女饱受身心摧残的孝行,如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等,都早就留在典籍里而在现实生活中派 不上用场。
当前的新加坡已走入中产阶级的小康社会,又是个政经与教育发达的国家,国人的基本生活条件都已得到照顾,子女行孝应该不是大 难事。
实际上,我们不应把孝道标准定得太高,把孝行准则求之过难。 总括而言,行孝的关键语只在一个"敬"字。换句话说,子女对待父母的先决条件就是心中怀有"敬"意。 心中有敬不会口出恶言
孔子在《论语》中对孝敬父母早就有明确的解释。他说侍奉父母如果不敬,这与饲养狗马没两样。
平心而论,为人父母者在生活起居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怀有敬意的粗茶淡饭比之没有敬意的山珍海味更能入口,有时旁人对"嗟来之食"是不吃的,何况是父母?
真挚贴心的问候比之把父母冷藏在舒适的豪宅内更令父母感到温 馨与欢愉。
孔子认为侍奉父母"色难"(保持和颜悦色最难),真是一语中的。但是,只要由敬出发,子女对父母的心情与思维就不同。
他们会感受到父母的忧心多虑,对父母的絮絮叨叨,不但不会无名火高三丈,更不会连喊带骂:"安静!别管我的事!你们懂得什么 ?"他们会柔言以进:"爸妈不必担心,我们会处理的!没事没事。 "
子女心中有敬,出远门时,他们会感知父母的挂虑,所以无论如何总会想到"游必有方",告诉父母他们的所在与情况。身为人子女者,不但不为父母分忧,反而让父母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这种行为 应当反省。
人生于世,谁能无错?父母有错失也平常。子女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但也不能反应过激,应该"事父母几谏"(对父母的缺点要委婉 地劝说)。
如果父母还没能改善,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依然要"敬",以后伺机再婉言相劝,"劳而不怨"。如果子女把父母当成老顽固,恶言相向,结果大家都恼羞成怒,关系闹僵,万一动起手脚,反而陷父母于不义,予人以笑柄。
子女心中有敬,必然确知"父母之年"。父母的年华老去,心理身体的状况每况愈下,他们都了然于心,尽量不让父母在晚年之际感 到不安与遗憾。
这些思想虽是孔子所倡导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但它的意蕴却是跨越时代的。我们应把这些孝敬的智慧语录加以诠释,配合现代社会里的故事与案例以及可行的行为,在小学里施教与操练实践,让儿童从小具备平实可行的孝敬理念与行为。这肯定是国家之福!
  •作者是本地资深教育工作者

No comments: